学术动态
【研学风采-刘允全】Fe(Ⅱ)和Fe(Ⅲ)掺杂水平对氧化石墨烯壳聚糖结构和结合机理的影响:光谱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1. 作者:刘允全
  2. 日期:2025-09-02
  3. 浏览:

过渡金属铁修饰被认为是一种提高碳基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但铁改性及掺杂量改变对碳基材料结构的影响,以及分子层面的结合机制仍不明确。在本研究中,采用摩尔比为1:1、2:1、4:1和5:1的Fe(II)与Fe(III)作为改性剂,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壳聚糖(Chitosan,CS)作为碳基基质材料,制备了一系列铁改性GOCS复合材料,分别命名为Fe(II, III)GCs-1/1、2/1、4/1和5/1。系统地探究了Fe(II)与Fe(III)的掺杂比例(1:1、2:1、4:1 和5:1)对GOCS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光谱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确定了其结合机制,同时探索了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潜力。结果发现,不同Fe(II)/Fe(III)掺杂比例会极大地影响GOCS表面形成的铁物种,进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复合材料的晶体形貌、比表面积、热稳定性和磁性能。其中,当Fe(II)/Fe(III)的比例为1:1时,铁物种包括Fe3O4和γ-Fe2O3。当该比例超过1:1时,材料中的主要铁物种变为Fe3O4。Fe(II, III)GCs-2/1的比表面积最大(44.96 m2/g),是GOCS(4.22 m2/g)的10.65倍。而Fe(II, III)GCs-4/1的饱和磁化强度在所有铁改性GOCS复合材料中最大,为43.81 emu/g。光谱分析表明,将铁掺杂到GOCS中会极大地影响−COOH、−OH和−CONH−的强度与位置,以及Fe(III)和O−C=O/O−C−O等衍射峰的电子跃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显示,电子更容易从CS分子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供体)流向GO分子的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受体)。但掺杂的Fe改变了GOCS的电化学性质,并增加了GO与CS的结合能损失。当Fe(II)/Fe(III)低于2:1时,Fe(III)主要与GO相互作用;相反,Fe(III)主要与CS相互作用。主要的结合机制包括:GO的−COOH基团与CS的−NH2基团之间的配位相互作用,形成共价键;Fe离子与带负电的离子(如COO⁻等)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以及Fe与官能团中的配位原子(如O原子等)结合,形成配位键。GOCS通过形成共价键,对As(III)、四环素和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分别为6.62%、5.82%和0.87%。经过铁改性形成Fe(II, III)GCs后,通过离子键和配位键的形成,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可大幅提高。Fe(II, III)GCs-4/1对As(III)和四环素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67.54%和60.62%,而Fe(II, III)GCs-1/1对亚甲基蓝的去除效率最高,为10.51%。这表明铁的掺杂也提高了碳基材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效果,使其能够不同程度地去除污染物。此外,本研究为理解金属离子掺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探索高性能GOCS聚合物材料在环境修复和药物载体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167026)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5GXNSFAA069806)的基金资助。

该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4635

摘要图


(一审:刘允全;二审:黄亮亮;三审:代武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