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洪,男,1963年生,湖北江陵人,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二级),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曾任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2004.08-2009.08)、校长(2009.08-2012.11)、党委书记(2012.11-2017.08),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2017.08-2020.08)。
张学洪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2022),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第六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专家(2024-2025),广西本科高等学校对口支援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18-2022),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8)、广西优秀专家(第九批)。
张学洪教授是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区“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广西区重点学科(市政工程)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
主编主审教材4部(其中,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获首届广西优秀教材二等奖),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等CSSCI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教学研究专著2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4年,主持)。
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在内的百余项研究课题。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引用5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40多项,获专利授权2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6项。
附1: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过程与机理(立项时间:2022;项目编号:52230006;项目经费:269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李氏禾对铬富集和耐受的生态型差异及分化机制(立项时间:2025年;项目编号:52570193;项目经费:50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金属富集植物李氏禾对镍的吸收、转运与解毒机制(立项时间:2021年;项目编号:52170154;项目经费:59万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李氏禾湿地系统净化水体Cr(VI)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立项时间:2012年;项目编号:41273142,项目经费:85万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草酸在超富集植物李氏禾耐性中的作用及其代谢调控(立项时间:2009年;项目编号:41063004,项目经费:27万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李氏禾对铬的超富集特征及机制研究(立项时间:2006年;项目编号:40663002,项目经费:23万元);
7.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高排放标准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立项时间:2008年;项目编号:2008ZX07317,项目经费:970万元);
8.国家863项目——河流上游来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立项时间:2003年;项目编号:2003AA601060-02,项目经费:160万元);
9.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立项时间:2014年;项目号:桂科重14124001-4,项目经费:200万元);
10.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有色金属矿区的环境污染与植物地球化学及修复(立项时间:2011年;项目号:2011GXNSFF018003,项目经费:200万元);
11.广西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广西典型矿区重金属污染产生与修复研究(立项时间:2008年;项目号:桂科基0832017,项目经费:15万元);
12.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集成研究(立项时间:2008年;项目号:桂科攻0895004-3、桂科攻0992027-2,项目经费:60万元);
附2:发表的部分论文
Xuehong Zhang, Wanting Cui, Jun Yan, Xuemeng Yang, Mouyixing Chen*, Pingping Jiang**, Guo Yu.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 to Cu and Ni Co-contamination: Implications for phytoremediation[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25,(37):103924
Xuehong Zhang, Yue Lin, Hua Lin, Jun Yan*.Constructed wetlands and hyperaccumulators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 and metalloids: A review[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479): 135643
Mouyixing Chen, Pingping Jiang*,Xuehong Zhang*, Geoffrey I. Sunahara, Jie Liu,
Guo Yu.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to nickel stress: Insights into antioxidant defense mechanisms and metal detoxifica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 (466):133578
Yuexin Fu, Yi Lin , Zhenliang Deng, Mouyixing Chen, Guo Yu, Pingping Jiang*,Xuehong Zhang**, Jie Liu, Xuemeng Yang.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analysis reveal key genes and metabolic pathway responses in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under Cr and Ni co-stres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473):134590
Yian Wang,Xuehong Zhang, Guo Yu, Yi Yao*, Hua Lin *. Effects of flow pattern, Leersia hexandra, and circuit mode on the Cr(Ⅵ) removal capacity, electricity generation performanc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of constructed wetland-microbial fuel cells[J].Fuel, 2023, (338 ) :127326
Yian Wang,Xuehong Zhang, Ling Xiao, Hua Lin*. The in-depth revelation o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 downflow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constructed wetland-microbial fuel cell synchronously removes Cr(VI) and p-chlorophenol and generates electricity[J].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23, (216) :11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