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研学风采-解雨同】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下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生长与防御机制
  1. 作者:解雨同
  2. 日期:2025-09-22
  3. 浏览:

该研究于2025年8月发表于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IF=6.1,Q1,中国科学院二区),由联培单位广西科学院赖俊翔研究团队完成,第一作者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解雨同,这项研究揭示了极低频电磁场可能是有害藻华(HABs)暴发的潜在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在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下(0.2 mT和1 mT),球形棕囊藻均表现为前期适应环境生长缓慢,而后期生长繁殖加快。表明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会引起球形棕囊藻应激,但适应后会促进生长。通过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发现,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总量显著下降,而光合作用被显著增强。

此外,对代谢组学的分析发现,关键调控分子环磷酸腺苷(cAMP)和亚油酸显著下调,而γ-氨基丁酸(GABA)上调,这些分子相互协调,共同促成了细胞加速生长,抗逆性增强的现象。

这项研究于首次将极低频电磁场与有害藻华相关联,并提出极低频电磁场是藻华暴发的潜在驱动因素的假设,研究结果对制定海底电缆电磁排放标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海洋生态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该成果发表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301 (2025) 118507。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5.118507。

图形摘要

(一审:解雨同;二审:孙云龙;三审:黄亮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