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南校区池塘死鱼真相 专家解读主要原因
  1. 作者: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洪涛 邓标荣
  2. 日期:2011-05-18
  3. 浏览:
四月下旬及近期南校区池塘发生了死鱼现象,外界也出现了一些鱼的死因是人为投放有毒物质引起的传言,几位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组织研究小组于近日开展了调查研究,最终揭开了事实真相。
研究小组对池塘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少量大小不等的鱼死亡后漂浮在水面。池塘东面为学校金工实习中心,南面为机械学院办公楼,西面为露天操场和成教宿舍,北面为环境学院办公楼,整个周边都没有实验废液排放。通过实地查看、测量,该池塘面积大约有1100平米,平均水深约2米,原来铺设的自来水管已经停止供水,进水主要为天然降水,无污水直接排入,也没有排水口。
为弄清池塘的历史,研究小组采访了原桂林民族师范学校的老领导。据学校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原桂林民族师范学校校长李忠培同志回忆,该池塘在民师建校时就有了,1990年左右建立亭子和回廊,后有人承包养鱼,原民师曾隔一两年就捕捞一次,民师职工都可以分到一两斤鱼。由于无排水口和无经常性的补水,曾经既发生过涨水后水漫出来,校内道路上到处是鱼的情况,也出现干涸后需要人工补水的情况。据了解,原民师并入桂林工学院后就再也没有捞过鱼。
5月12日,研究小组采访了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作为鱼类专家,吴志强教授指出,鱼类死亡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第一,水体中溶解氧偏低,导致鱼类呼吸困难,造成鱼类死亡;第二,水体中含有毒物质,微量的有毒化学物质都有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同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变坏,也可能造成鱼类的死亡,且这种情况在不流动的水体中更为普遍。在吴志强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小组对池塘的水进行了取样化验,化验结果显示,水中无有毒物质,但水质指标中的溶解氧仅为0.4mg/L,pH值为6.3,低于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施行的《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的溶解氧必须大于3的最低标准值以及淡水中鱼类生长环境pH值应介于6.5-8.5之间的指标。吴志强教授分析,由于池水是不流动的水体,且多年没有捕鱼,鱼类生长、繁殖后池塘中鱼的密度比较大,另外池中还有一些藻类生长需要氧气,4月下旬突降暴雨,气压很低,池塘中溶解氧含量更低于平时,所以一些“体质”较弱的鱼因为缺氧而死去。由此可以看出,水体缺氧为南校区池塘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前外界的一些传言是毫无根据的。
南校区池塘绿树掩映,鱼翔浅底,风景优美,如果要保留这一美丽的校园景观,不再出现鱼儿非正常死亡现象,研究小组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定期打捞一部分鱼,降低池塘中鱼群的密度;二是疏通管道,定期进行人工补水。
关闭